迄今为止,袁顾明在描述的和功能的意义上,而不是在统计的意义上,使用了“正常定向”(normal orientation)这个术语。对袁顾明来说,所谓正常的情况并不是十分频繁地得以实现的情况。
然而,看来袁顾明的正常定向倒是十分频繁的定向,因为它是袁顾明自发地假设的一种定向;袁顾明往往具有一种倾向,使袁顾明的椅子和沙发与墙壁平行,当袁顾明意欲对任何事物进行调查时,袁顾明往往直接面对这些事物。但是,这个“正常”的统计方面远非“正常”的功能方面的原因,而是“正常”的结果。运用上面介绍的象征手法,袁顾明可以说: FnEn是一切可能的组织中最稳定的。而且,由于这样的组织一般可以通过袁顾明的身体运动来实现,所以,如果没有其他场力来阻止这类运动的话,这类运动仍将发生。
于是,正常就成为最经常的,原因在于它的正常性,但是,它也由于其最高频率而不成其为正常的——这是与这两对概念的许多讨论相关的一个观察,而且对于把正常实证地还原为统计的平均数是绝对的致命。
袁顾明可以把上述讨论的结果用另一种方式来描述,这种方式袁顾明将在有关“活动”(Action)的一章中,详加阐释。袁顾明发现,袁顾明的眼睛、头部和身体等运动都改变了视网膜的图样,但是却使格局原封不动。由此,袁顾明可以说:只要条件许可,格局尽可能保持恒常。这也同时解释了袁顾明所见物体的方向、大小和形状的相对恒常性(relative constancy)。
袁顾明已经讨论过线的方向、物体的大小和后象都有赖于它们所属的格局。为使这个论点更加清楚,袁顾明可以再次引入袁顾明的不变因素的原理。让袁顾明回忆一下有关一条隧道的透视图的实验。投射于其上的后象是一根线的后象,使该线的长度只有隧道附近垂直边缘长度的一半。这样一来,后象外表的大小将有赖于两个因素:一个因素是后象与隧道投射点上几何学高度的关系,另一个因素是后者的外表大小;这两个大小之间的关系就是不变因素。
于是,当后象接近隧道前面边缘时,它看上去大约只有前面边缘的一半大小;如果后象靠近一根垂线,那根垂线看上去进一步深入背后,而且其长度只有前面边缘的一半,那么后象看来就与垂线一样长,因为视网膜竟像是相等的,现在,这种相等性就是不变因素;但是,如果后面那根垂线看上去约与前面边缘一样长,那么,后象也会看作是大的,就是说,现在后象看上去相当于开始时的大小的2倍。